
对于清凉山,我有一种敬畏之心,十分喜欢这里的清静、幽雅,而且知道,这里每一块石头,每一处山林,都有着古老的遗迹,都有着传奇的掌故。当人们踏进清凉山大门,一阵清凉之风便扑面而来,丝丝凉意不仅拂去了身上的燥热,就连心头的浮躁之气也如掸尘般悄然散去。顿觉心旷神怡,气定神闲。
清凉寺,位于江苏南京城西清凉山上,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——法眼宗的发源地。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,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,影响远及日本、韩国及东南亚,历史意义十分深远。
清凉寺创建于唐中和四年(公元884年);五代十国之杨吴.顺义中,(公元921年至927年间)大丞相徐温重建,名兴教寺,请悟空休复禅师住持;南唐.升元初(公元938年)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,礼请文益禅师住持,从此,石头山改称清凉山;北宋.太平兴国五年(公元972年)改称清凉广惠禅寺;明.洪武三十五年(公元1403年),周王朱橚(su)重修山寺,成祖朱棣(di)题额“清凉禅寺”;太平军占领南京时,对南京城内的文化胜迹进行了大规模毁坏,清凉寺也未幸免于难。再经文革,更是萧条。2009年起开始恢复这座千年古寺,不仅能满足海内外佛教徒的心愿,找到法眼宗的“根”,重振法眼宗风。
题头图为清凉寺现存清代山门。

清凉寺在整体规划、建设过程中,寺院与园林相融入;信众与游人共分享的多种元素。最大可能地体现清凉山的佛教文化、南唐帝王文化和历史人文景观的特色,将清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挖掘、展现出来。
“白云红树路纡萦,古殿长廊次第行。南望水连桃叶渡,北来山枕石头城。”唐代诗人唐彦谦的诗作《游清凉寺》中,清凉寺当年的优美景象已经跃然纸上。
古色古香的后院门:
供僧人居住的五间瓦房及唐代还阳井:

清凉寺周边绿树成荫,清静幽谧:

评论